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作者 | 朱秋雨
编辑 | 赵靖含
如果评选国内最天赋异禀的旅游城市,人们口口相传的 " 山水甲天下 " 的桂林,一定榜上有名。
然而,今年刚进入春天的旅游旺季,正是漓江风光再次美妙的时候,一条关于 " 桂林旅游累计亏损 10 亿 " 的讨论,却在互联网疯狂蔓延。有媒体报道,坐拥桂林两江四湖、银子岩等核心景区的上市国企 " 桂林旅游 ",自 2020 年以来已累计亏损近 10 亿元。
4 月 29 日," 桂林旅游 " 披露财报,称一季度营收 8262.71 万元,同比下降 6.63%。而在 2024 年,其年度营收仅为 4.32 亿元,同比下降 7.58%,年度净亏损共计约 2.04 亿元。
截图自桂林旅游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(2025-028)
名气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," 桂林旅游 ",到底怎么了?
回溯桂林的 " 成名 " 时间,那是比改革开放更早的时候。1973 年 5 月,经国务院批准,桂林正式对外开放,与北京、上海、西安、广州一起,成为中国最早接待外国游客的城市之一。不少桂林人都有印象,从此,桂林决心一扫工业带来的污水与废气,大力治理漓江沿岸生态,全力发展旅游。
为了与山水相映成趣,1980 年代开始,市区新建楼房都有限高规定,不得阻挡山峦风光。
这一王牌旅游城市,在近年屡次被曝乱象,给当地旅游业蒙上灰霾。
倒退的旅游数据背后,桂林正与许多以自然风光为卖点的城市面临着同样的窘境。在互联网主导的旅游景观时代,缺乏网感和抓人亮点的桂林,正逐渐被能够定义市场的年轻人抛弃。
失落桂林
" 桂林山水甲天下 " 像一句俗语铭刻在中国人心里,令很多人忘记,这句诗还有下一句—— " 玉碧罗青意可参 "。
这是南宋官员王正功的 " 感慨 "。诗文作于 1201 年——从唐宋时期开始,文人雅颂已经开始为桂林山水 " 造势 "。
20 世纪初,世界各地旅行家开始旅居桂林,为山水碧波心醉。" 清晨,当一轮朝阳将半数的曙光投射于群山之上时,这儿简直是仙境。每一座山都让人回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祗 ……" 美国旅行家威廉 · 盖洛在 1911 年写道," 我们预言,那些倦怠了欧洲之乏味的游客,会在不久的将来抵达长城、扬子江、黄河,以及桂江上游地区(桂林)的美妙仙境。"
桂林阳朔 / 图源:Unsplash
90 后浙江上班族张丽洁,就是因为文字与诗句传递的烂漫而选择了五一假期去桂林。她记得小学课本里关于桂林山水的描述,"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,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,岸在后移 "。
她对南风窗比喻,去桂林看山水,就好比中国人都要到首都一样。这是她的执念," 虽然来之前(我)看过不好的评论,但还是挺期待的 "。
旅行第一站,她选择了桂林阳朔县,这里素有 " 阳朔山水甲桂林 " 之称,但第二天她就得出结论:" 绝对不会来第二次。"
张丽洁拍下的风景 / 受访者供图
闹心的首先是道路拥堵,除了汽车," 一路到处都是载客摩的和骑电瓶的游客 "。行驶在狭窄的马路上,张丽洁发现," 很堵的路口,硬是见不到一个交警(维持秩序)"。
一次,她们搭坐三轮车,乘坐到半路,司机告诉她们要加价。" 不接受加钱你们就赶紧走。" 此外,当地司机还很喜欢说脏话,这些观感叠加起来,是来自发达省份的她从未遇过的场面。
对于想要自由决定旅程的人而言,更闹心的还是信息差。5 月 2 日,张丽洁一行按照网友的经验,打算到漓江西岸的相公山看日出。清晨 4 点半起床后,一行人抵达相公山景区,没想到门口已经是乌泱泱的人群——众人都堵在了景区门外。
张丽洁起初还以为人们都在排队买票,但她后来发现,大家在吵架。原来,景区官方并未推出售票小程序,在携程等平台出售的票不被相公山景区承认。
景区门口立着的告示 / 受访者供图
工作人员还告诉众人,售票时间为早上 7 点,与大家在网上查到的 " 凌晨 5 点营业 " 时间不符。这一天,游客就在与景区人员的吵吵嚷嚷之间,错过了看日出的时机。
从广东到桂林的张强一家也在五一假期经历了 " 糟心事 "。5 月 1 日 21 时许,张强兴高采烈地抵达阳朔高铁站后,正打算叫网约车前往酒店,没想到在起点处就遇到了大难题。
那天夜里,一家三口等待了 2 个小时,还没等到一辆愿意接单的车。
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,都是 " 各种摩托车和原先开滴滴的师傅 "。无一例外地,他们都表示,需要加价才愿意接单。
" 原来 10 公里的路程,(最高)可以要价加到 200 多元。" 张强回忆道。
即便如此,有些师傅还强调,目的地附近有几公里的拥堵。" 他们说,堵车之后的路段就(把我们)放下来,剩下的路,让我们自己想办法。"
最终,考虑到小孩无法走远路,他们决定在高铁站 " 将就 " 睡一晚。
5 月 2 日一大早,三人乘坐高铁,即刻离开阳朔县城。
阳朔 " 宰客 "" 坑钱 " 的评价,在互联网平台并不罕见。五一假期,有游客发视频称,在桂林吃一碗米粉,要价 28 元," 又贵又很难吃 "。4 月,一名阳朔县村民为索要停车费,对游客辱骂:" 垃圾、滚蛋!"" 你出来旅游,没有钱就不要出来!" 该视频被发至网络,再度引发舆论声讨。
游客拒付 5 元停车费遭村民辱骂 / 视频截图
多位网友发帖表示,桂林的一些餐饮店存在 " 阴阳菜单 ",即,对本地人的菜单是一个,而对有外地口音的人要价更高。
在某互联网消费者投诉平台," 桂林跟团游 " 也频频被点名。有游客投诉,父母到桂林跟团花几千元买鸡血石,回家后发现成色不好但是退货无果。有的旅行团还强买强卖," 带入所谓的玉石博物馆参观,店员不买不让走,从早上 8-9 点以参观为由让我们待到 11 点半,期间各种 PUA,说桂林旅游业需要我们 "。
种种糟心的细节让许多游客深感受伤,留下 " 桂林避雷帖 ",让一个美丽之地的口碑如滚雪球一样,越跌越落。
光辉岁月
不同于如今人们对桂林存在 " 宰客 "" 坑人 "" 管理混乱 " 等不好的印象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桂林山水都是闪闪发光的中国名片。作为第一批开放外国人入境游的城市,桂林街头从 1970 年代开始充斥外国面孔。
桂林人、留学归来的当地创业者 Eddie 对南风窗回忆,桂林的国际化程度很高,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桂林的城市文化。比如,桂林的山如今成为众多攀岩爱好者进行 " 野攀 " 的目的地——这一风潮最早由外国人带起。而桂林的网球场保有量也不少,这也是因为 1980 年代时,来桂林的外国人爱打网球。
1985 年,《中国旅游报》举办 " 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" 评选," 桂林山水 " 名列全国第二,仅次于万里长城,足以说明桂林名震中华。事实上,当时的中国并没有 " 旅游城市 " 的概念,张家界还叫 " 大庸 ",丽江、大理仍寂寂无名,大西北、新疆更是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抵达。而彼时,桂林旅游业,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。
20 元人民币背面的 " 山水名片 ",取景于桂林阳朔兴坪镇的黄布倒影 / 图源:Unsplash
据《桂林旅游发展史》一书记载,1990 年,时任桂林市市长的袁凤兰向中央汇报称,"(桂林)20 世纪 80 年代旅游发展很快,入境游客以每年 57% 的速度递增。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——‘桂林山水甲天下,来到桂林住地下’。"
袁凤兰解释,那时全市酒店很少,凡是带卫生间的旅馆都住满了旅游团。" 有时连疗养院、医院的病房也派上了用场,当走到这一步还解决不了问题时,就只好让客人在会议室打地铺了。"
较高的起点让桂林屡次在旅游业上推陈出新,成为全国万众瞩目的旅游 " 优等生 "。
21 世纪初,针对游客反映 " 如厕难 " 的问题,桂林推出了 " 厕所革命 " 的新理念,提出动员全市力量改造厕所。
2000 年 10 月 1 日,桂林在主要街道和旅游景点向社会免费开放 500 座旅游厕所,创全国各城市之先河。后来,桂林又开放了免费公交车,于每天 7:00 — 19:00 穿行于市区主要干道。这都曾是旅游业被称为 " 教科书 " 的举措。
5 月 2 日,游客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村夕阳山上观光 / 新华社发(蒋克青摄)
即使到了 " 十二五 " 期间(2011-2015 年),桂林累计接待旅游人数 1.8 亿人次,旅游人数年均增长 14.8%,居全国地级市前列。5 年间实现旅游总收入 1781 亿元,年均增长 25.2%,旅游成绩同样辉煌。
只是,在过去几十年来都在高歌猛走的桂林,为何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呢?
一大原因是,互联网时代带给旅游业的革新和改变。
在阳朔西街,祖上三代都从事旅游业的阿欢告诉南风窗,在网络发达以后," 游客基本可以通过攻略来进行旅游,可以说把桂林这座旅游城市的老底揭开了 "。这让当地仍在做传统生意的旅游从业者感到不适应。
阿欢家就是其中一员。2006 年起,他家就在阳朔西街开了家租车行,给游客提供出租自行车、电动车等服务。这类传统车行在旅游高峰期时,一天营业额就有 4-5 千元。
游客在桂林市象山景区游玩 /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
但是,阿欢回忆,2020 年疫情暴发后,阳朔旅游业遭遇重创,游客骤减。而在停摆期间,阳朔西街过去有特色的餐厅也悉数关店,重新入驻了一批商业化气息更浓的品牌。
即使是旅游业在 2023 年复苏后,阿欢仍感到竞争加剧,利润降低,不免沮丧。"2023 年后,旅游有所回温,但是完全赶不上疫情前,旺季收入和以前普通日子差不多。" 现在,他一天收入最高仅 400 元。
对比明显的是,这段期间,全国各地都在发力文旅。东方小桂林、崇左小漓江、广东小阳朔 …… 一大批小众景点被开发,被网络传播,让桂林山水拥有了 " 平替 ",从此不再独一无二。
市场之变
与阿欢一样,近两年来,桂林旅游业也在经历停滞期过后的重新适应阶段。
上市公司 " 桂林旅游 " 披露的财报,一定程度上可以展露桂林的旅游业颓势。据 " 桂林旅游 " 披露,从 2020 年至 2022 年,这一垄断漓江核心旅游资源的公司连续三年亏损。在 2023 年出现短暂盈利后,公司 2024 年再度陷入亏损状态。
" 桂林旅游 " 在 2024 年财报中解释,之所以业绩下滑,主要是 " 受区域市场竞争加剧、桂林特大洪水等因素影响 ",导致去年游客接待量同比下降 8.12%。
拖累 " 桂林旅游 " 业绩的,除了下滑的游客量,还有其并不成功的新景区的投资与建设。
一个失败案例是," 桂林旅游 "100% 持股的子公司丹霞旅游公司,主要负责经营资江天门山景区,却在 2024 年净亏损 2413 万元。天门山景区在 2024 全年游客量仅 2.47 万人次,同比下滑 44%。
资江 · 天门山景区 / 图源:图虫 · 创意
而桂林旅游持有 70% 股权的罗山湖公司,境况更急糟糕。财报显示,罗山湖公司主要负责体育休闲运动项目的建设,但该项目从 2015 年 1 月起就处于停工状态,转型失败后企业净资产为负,2024 年亏损达 1.23 亿元。持有这类不良项目,让 " 桂林旅游 " 日益举步维艰。
失败的旅游景区和产品,正是桂林日益走下坡路背后的深层原因。中山大学教授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保继刚在 2021 年曾表示,团队曾在桂林做游客调查,"95% 的游客,从小学就知道桂林,都知道‘桂林山水甲天下’ "。
但是,保继刚认为," 桂林也因此形成了路径依赖,历史文化、地方风情等旅游要素长期活在山水阴影之下,影响力十分有限。城市功能提升缓慢,旅游产品因循守旧等与此也不无关系。"
他表示,现象级的旅游产品对于建设世界级的旅游城市非常重要。例如,桂林山水是早期的现象级旅游产品,两江四湖是 2000 年后的现象级旅游产品,2004 年张艺谋导演的《印象 · 刘三姐》接棒成为桂林现象级的旅游产品。
但是,《印象 · 刘三姐》以后,桂林再无出圈的现象级产品。刷新公众印象的,变成了旅游景区的 " 坑蒙宰骗 "。
桂林的 " 遇冷 " 同时反映了国内游客需求的转变。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受访时表示,桂林早期凭借国内庞大人口基数,依靠景区门票收入便实现旅游业快速增长。
然而," 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,各类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,单纯依赖观光旅游模式已难以持续。"
艾媒咨询 2024 年的一项调研显示,在旅游偏好上,39.60% 的消费者选择了 " 度假式旅游 ",31.68% 的消费者选择了 " 游客打卡必去 " 的方式,28.72% 的消费者则选择了 " 特种兵式行程 "。这些趋势都说明,当今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,并不停留于桂林以往擅长的跟团游上。
2024 年中国消费者国庆假期外出旅游偏好的旅行节奏 / 图源:艾媒智库
阿欢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。他说:" 现在的游客要求吃喝玩乐既要精致,也要经济实惠,不像以前那样只偏重观光游览的感受。现在他们对于旅游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视,导致现在旅游行业都在找吸引眼球的亮点。"
如今,更多游客希望在一个城市观光的同时,享受消费型的乐趣。近年爆火的武汉、重庆、福州、杭州,正是消费拉动旅游的城市代表。发展成类似这样的旅游城市,考验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风景,而是关乎营商环境、商业创新的活跃度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文明程度等综合实力的较量。
可以预见的是,老牌旅游城市桂林只有加速转变思路,加入越来越新潮的文旅之争,像 21 世纪初创新 " 厕所革命 " 一样拿出举措,才能扭转颓势。
好的转变正在发生。4 月 29 日,桂林市召开新闻发布会,推出促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文明行为的十四条举措。
内容包括,在规范公民行为方面,禁止赤胸裸背,驾驶和乘坐电动车佩戴头盔等;为打造国际诚信品牌,要求旅游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;导游讲解需注重文化内涵 ……
游客在桂林市独秀峰下参观," 桂林山水甲天下 " 的碑刻就在这里 /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
桂林人 Eddie 也对桂林的未来充满信心。这是因为,他发现,近些年,受大环境和社会潮流的影响,从大城市返乡的桂林人越来越多。年轻人的集聚让人看到希望。很多年轻人利用了桂林国际化的特点,建立了野攀俱乐部、数字游民社区等等,桂林也开始焕发肆意生长的多元力量。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张丽洁、张强、阿欢为化名)
新闻结尾 蜜芽MIYA188永不失联:如何使用192.168.0.1确保连接的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