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远游
编辑 | 阿树
提出美国要靠 " 软实力 " 征服世界的小约瑟夫 · 奈,在 5 月 6 日离世了,终年 88 岁。
膝下 9 个孙子,被称为 " 约瑟夫 · 钓鱼人 " 的奈,经常在新泽西郊外垂钓,喜欢在后院养鸡。但他来头不小,不仅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前院长,更是卡特和克林顿民主党政府的两朝元老,也是备受奥巴马和拜登器重的重要智囊。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,正是他的弟子。
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提出 " 软实力 " 这一概念,指美国通过榜样的力量、文化的影响和道德的劝说,通过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军事与经济实力,去影响他国,让它们遵从美国的意愿行事。
他提出了一套软实力工具,包括外交、经济援助和 " 可信赖的信息 ",如美国之音提供的信息。
小约瑟夫 · 奈 / 图源: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
毫无疑问,这套理论缔造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外交政策,也塑造了几代白宫决策者的世界观,其个人魅力,更辐射到美国人的人生选择上。
但有意思的是,奈离世的当下,美国正在全世界遭到抵制,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亲密盟友,加拿大、欧盟、澳大利亚等,纷纷举起反美大旗。抵制美国产品。抵制特斯拉,抵制 Netflix 和 Disney。停止购买可口可乐。取消赴美旅行计划。
不仅产品和文化遭到抵制,特朗普所代表的美国,也在多国政治生活中,起到了 " 毒药 " 般的效应,加拿大总理卡尼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,在民调落后的情况下,靠着反美国霸凌的口号,成功逆袭当选。菲律宾中期选举,亲美的小马科斯民调暴跌。法国人也喊出 " 不允许有人将美国发生的一切带到法国 "。
当特朗普抡起关税大棒对全世界一通暴击,美国的形象轰然坍塌,苦心经营大半个世纪的软实力,也开始蒸发了。小约瑟夫 · 奈的离去,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终结。
20 世纪 70 年代,正值冷战白热化。
美苏争霸中,美国开始步步退却。进入 70 年代,美国好不容易从越战脱身,南越在失去美国支持后迅速被北越剿灭。美国遏制东欧阵营扩张的战略彻底破产。同时,苏军核弹数量大举超过美国。苏联的实力不仅在东欧难以被撼动,在非洲、亚洲和南美等国也屡屡得手,还进入了阿富汗。
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陷入被动状态。
在国内,美国也是难题缠身。尼克松因 " 水门事件 " 下台,总统乃至整个政坛的权威和信誉大受打击。越战给美国国内社会留下了诸多伤痕,再加上种族和性别严重撕裂,朝野相信,必须得有一个 " 局外人 ",才能让陷入内外交困的美国重新前行。
美国白宫记者观看美国电视上的水门事件演讲
一位在佐治亚州种了多年花生的 " 老实农民 " ——吉米 · 卡特,最终在 1977 年以 " 政坛清流 " 的形象,入主白宫。经历了越战伤痕的美国,该如何重新在世界树立自己的门面?跟尼克松和约翰逊这些完全诉诸武力的老派冷战老手不一样,卡特给出了一个 " 人权外交 " 的答卷。
而卡特提出 " 人权牌 " 的背后,少不了小约瑟夫 · 奈的构思。在组建卡特外交理念的团队里,除了继续主张强硬路线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,奈则强调美国力量 " 巧妙 " 和 " 软性 " 的一面。
这位早在 1964 年就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学者,就此跟民主党政府开启了长达 50 多年断断续续的关系。
小约瑟夫 · 奈(右)和妻子 / 图源: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
在他看来,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,乃至国家,要对外投放实力,无非有三个方式:强迫、收买和说服。第一种方式需要暴力和流血让对方屈服,第二种方式需要付出真金白银建立交易关系,第三种方式,让对方被自己的理念说服,从而服务于自己的目的。
在奈看来,第三种方式是代价最少,而且相比起冷战对手苏联,这可能是美国更加擅长的领域。
彼时,由于苏联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数量上对美国展现出优势,再加上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势头已经难以抵挡。在硬实力领域步步退却,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能做的,也就是展示自己在人权和文化领域的 " 魅力 ",也就是后来 " 软实力 " 理论的前身。
四年后,卡特连任失败,奈回归学术界,投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。
这时候白宫主人是共和党籍的总统——里根和老布什,但奈还是相当认可后者以 " 兵不血刃 " 的姿态,在 90 年代初 " 和平地结束了冷战 ",让世界进入全球化全盛时期。
事实上,此时的冷战格局,跟卡特上台之初,已经有了天渊之别:苏联尽管武力值十足,但推进地缘议题却举步维艰,一个阿富汗就啃了十年,最终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全球冷战战略。
1998 年,乔治 · 布什和奈 / 图源: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
美苏争霸的天平,不可逆地倒向西方阵营,奈开始对自己当初的设想感到自信。苏联的武装数量在占了优势的情况下,为什么还是最终轰然倒塌?在他看来,除了用武力强迫和经济收买这两种手段之外,肯定存在着第三种力量,而这种力量恰好是美国才有,也是苏联缺乏的。
在奈看来,这就是 " 软实力 "。
除了枪炮和弹药,美国对外输送的,是包含衣食住行领域的一整套生活方式:好莱坞大片、美式快餐、可口可乐、牛仔裤、MTV 频道和说唱音乐。
在凛冽寒风中排队等候第一家麦当劳开张的莫斯科群众,在东柏林看到一瓶可口可乐而兴奋大叫的东德居民,在布拉格和贝尔格莱德模仿美式摇滚乐的地下乐队 …… 尽管东德领导人用 " 什么乱七八糟的‘耶耶耶’ " 去奚落西方摇滚乐,但是他们阻止不了年轻人宁愿冒着坐牢的危险,也要用医院的 X 光胶片复制西方黑胶唱片偷偷流传。
看到这些现象,美国的决策者认为,美国乃至西方比苏联阵营多了一层后者难以企及的 " 软实力 "。
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
也就是在全球化的黄金时期,奈的 " 软实力 " 理论受到了世界多国的重视。如何经营一个国家的品牌,增加本国的国际能见度,成为了不少政府的重要项目。
一直不甘于成为 " 美国小弟 " 的法国,在希拉克主政时期就开设了面向世界的 24 小时不间断播放的英语电视频道。
英国在布莱尔主政时期大力推广英剧、英式摇滚和《哈利波特》," 辣妹组合 " 和贝克汉姆这些流行偶像,让不少没到过英国的人,也能认识到英式流行文化的独到魅力。
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》剧照
日本在 90 年代陷入经济低迷,但这不妨碍日本大量对外投放动漫软实力。
" 软实力 " 的理念,也让一些国家突破自己狭小的国土面积,向世界投射跟自身体量不相称的文化影响力。
譬如,力量单薄的海湾小国卡塔尔,坐拥半岛电视台,让其成为了中东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。奥地利每年元旦向全球 100 多个国家直播的 "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",让这个在一战中失去一整个帝国的内陆小国,收获了不少乐迷受众。欧洲曾经最贫瘠的小国——爱尔兰,通过举办欧洲电视歌唱比赛,向世界推送了爱尔兰富有特色的踢踏舞 " 大河之舞 "。
冷战结束后,全世界频繁出现的恐怖袭击活动,中东和北非激进思想的泛滥,在奈看来,也本该有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空间。
毕竟,恐怖主义组织并非一个国家级别的组织,却有能力左右一个国家的安全决策,乃至扭转整个地区的安全局面。"911" 恐怖袭击后,布什政府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行动,乃至拍板入侵伊拉克,依靠军事硬实力试图压制中东地区的恐怖活动,但是收效非常有限。
小约瑟夫 · 奈 / 图源: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
奈认为,除了硬实力,布什政府几乎完全忽略了 " 软实力 " 在中东地区的投放,最终导致美国重新陷入犹如越战一样的泥潭。" 布什家族的基因传承不怎么好。老布什结束冷战的技巧,小布什一点都学不到。" 在小约瑟夫 · 奈人生最后的一个公开视频访谈里,他这样评价小布什的外交手腕。
在布什政府后,对外交领域颇感兴趣的希拉里,在竞选中多次提出 " 巧实力 ",实际上也是对奈 " 软实力 " 的继承和再包装。在希拉里看来,巧妙结合硬实力和软实力的 " 巧实力 ",是应对中国崛起格局下各种挑战的良方。
但此时,美国国内和世界格局开始发生了变化。随着特朗普主义的崛起,全球化的全盛阶段,走向了尾声," 软实力 " 作为美国外交界显学的日子,开始遭遇逆风。
美国和西方国家要培养自身 " 软实力 ",不少非西方国家同样有自己的 " 软实力 "。苏联的主要继承国——俄罗斯,在进入 21 世纪后,吸取了历史教训,投放软实力的手段比 " 老师们 " 更加老到。
在网络时代,人们自由选择接收各种资讯。一个美国网民可以选择看 CNN,同样也可以看 " 今日俄罗斯 "。
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,从事自媒体的草根创作者兴起,政府和大财团垄断话语权的日子也结束了。正如 2024 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期间,尽管哈里斯获得了几乎绝大部分主流媒体的支持,但更倾向于接受播客和网红采访的特朗普,还是最终获胜。
再加上美国相当一部分阶层对全球化感到不满,他们把矛头指向了通过全球化获益的 " 精英 "。乘着逆全球化之风崛起的特朗普,当选后自然把执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学者们,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。
奈在他的办公室中 / 图源: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
如果说,在全球化全盛时期,美国社会主流民意鼓励的是多元和开放,那么在逆全球化时期,此前被边缘化的群体则更倾向于诉诸强人和秩序。
在 2024 年写下《不自由的美国》的历史学家 Steven Hahn 认为,美国在过去经历过多次危机时刻,都会出现对自由主义的反噬,其表现就是要 " 找出内部敌人 ",要 " 排斥另有目的的群体 "。在二战时期,日籍美国人成为了被排斥和监控的对象。如今,这种要 " 排斥异类 " 的思维,再次抬头。
要维持软实力,就要在多元和包容的氛围中,找到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普遍共同价值,而排他性的思维占了主导后,对海内外的软实力自然会遭到削弱。
相比奈,特朗普更加相信意大利古老学者马基雅维利的信条——当权者行使权力,就是要让无权者感到畏惧。对整个体制开战,对精英和学者开战,特朗普相当于自己掐灭了美国维系多年的软实力火炬。
特朗普 / 图源:视觉中国
特朗普治下的美国,重新回到那个更加相信暴力和收买,才能让对方跟随自己的年代。
一如他不分敌友地发动关税战争,叫嚣着全世界都在 " 拍我马屁 "(kissing my ass)," 跪求我跟他们谈判 ",胁迫、讹诈,成了他迫使各国屈服于美国的唯一手段。但显然,这样的把戏,大多数国家,都不放在眼里。
小约瑟夫 · 奈不幸地活着看到了特朗普乘着如此强烈的民粹排他风气重新上台,并且逐一拆解按照他理念构建的美国软实力机构,同时还关闭国际开发署,关停美国之音。
与此同时,最具软实力象征的好莱坞电影,也被特朗普拽进了关税战的泥潭。而这个出口顺差占绝对优势的文化产业,竟然需要关税来保护,何尝不是一种危机的表现。
随着奈与世长辞," 软实力 " 这个概念,已经成为美国新决策者们眼中的明日黄花。
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,部分来源于网络
值班主编 | 吴擎
排版 | 菲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