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每一个拥有或失去母亲的人,或多或少都继承了母亲的 " 精神遗产 "。
如果你看过现代母亲节的起源,就会知道那是 20 世纪初,一位名叫安娜 · 贾维斯(Anna Jarvis)的女士在母亲去世以后,举办纪念活动时倡导设立的日子。尽管她后来又用了漫长的时间反对这个节日的过度商业化、与利用母亲节促销的商家打官司、进行各类抗议活动,但不变的是她珍视这个节日,那是她与去世的母亲保持持续性情感联结的方式。
并不是每一个失去母亲的人都有机会为母亲创立一个节日,但每一个失去母亲的人或多或少都继承了母亲的 " 精神遗产 ",有时是性格、有时是人生方向、有时只是 " 爱吃番茄和茄子 " 这样微小的习惯。
他们也愿意和需要保持这样的联结,因为痛苦和爱一样,需要被表达——这是美国心理咨询师梅根 · 迪瓦恩在《拥抱悲伤:伴你走过丧亲的艰难时刻》中的观点。她认为,表达即便不能改变痛苦本身,也可以加强和失去的人或物之间的联系,成为爱的延续。正如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里说的那样,爱的反义词是遗忘。只要没有遗忘,母亲就还在。
(图 /《寻梦环游记》)
我们采访了四位有相关经历的朋友,当母亲去世以后,子女的身上会留着哪些母亲的印记?母亲的精神遗产会以什么样的链路被继承?当女儿成为母亲以后,她会怎么看待自己身上的母亲残影?以下是她们的讲述:
她去世后,
我写了一本关于丧亲的书
@李昀鋆,33 岁,母亲去世 11 年
我妈妈喜欢打麻将、喜欢看书、喜欢吃完晚饭后散步,她数学很好,能打一手很漂亮的算盘,还很会做衣服,家里的缝纫机总是擦得锃亮。她还是一个后母,但完全不像童话里那样可恶,她对我和我哥哥一样好,总说 " 砸锅卖铁都要让我和哥哥读大学 ",也的确一直供养我们读书,后来我俩成了家族里最先考上大学的孩子。我申请上博士后还给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,在她的坟前烧给了她,把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什么的也都烧给了她。
(图 /《180 天重启计划》)
很长一段时间其实身边的人都说我像我爸爸,没有人说过我像妈妈。直到 2019 年我生日那天,翻到了她 19 岁时的毕业照,拼上我的照片,才发现我们鼻子也像、眼睛也像、嘴巴也像,笑起来也很像,那一刻突然觉得很幸福。
我们脾气也很像,对就是对错就是错,有时候撒个谎就过去了的事也不愿意(这么做);我跟她一样省钱,精打细算,大学的时候我的话费套餐送 300 分钟通话,我就每天跟她打 10 分钟;也跟她一样,喜欢吃番茄和茄子,小时候不喜欢,长大离开家突然就喜欢了;连现在和我先生相处时,我也越来越像她,一点都不能看家里乱,很想要收拾;我也跟她一样柔和,但她有时候面对争吵还是会强势起来,我却不会,可能因为她没有训练我这部分。
她离开以后,我依然还很坚强活着的其中一个原因,就是她让我见过什么样子叫无条件的爱,真心把整个人扑上去的那种爱,这让我无比确认,我的生命很重要,让我有动力活下去。我记得我小学时被一个小男孩欺负了,她知道以后冲进校园,在秋千旁狠狠地训斥他,就那样毫无理性、无条件地站在我这边。
我跟她就相处到了 22 岁,她一直这样挡在我前面:暑假的时候去农村,叔叔家的小孩要做很多农活,像割猪草什么的,我只需要做最简单的家务,比如她会教我切菜但并没有要求我练习,所以到现在我也不会切菜;她甚至有点希望我不要那么快长大,有次我们逛街,我试了一件衣服,相对职业,我想着以后找工作穿,我妈想了很久,告诉我不要买这件,看起来太成熟了。
李昀鋆 著
2025-3,广东人民出版社
她的去世改变了我的人生。原本我可能会按照她期待的那样生活,读书、进高校(她一直希望我进高校做老师),做长者相关的研究(这本来也是为了妈妈),我的硕士论文也是这方面。妈妈的死让我开始研究丧亲、哀伤(报道详见),让我觉得要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。做高校老师,死后留下一堆 paper 也许会有一些意义,但我现在更期待结束目前博士后的工作之后,去做社工这类一线的工作,陪伴临终病人和丧亲者、关怀痛苦的人,也可以弥补一点点我妈妈突然中风去世、我没有陪伴她的遗憾。
这也许并不是我妈想要的,但她应该会觉得是值得的吧。是她让我看到这个世界上一个正直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、一个有原则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,让我相信有善良、正义、道德的存在,让我愿意去爱别人、愿意去关心别人。
但因为她是所谓全职家庭主妇,她的死也让我对于为一个家庭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件事变得很排斥,总觉得如果我妈当年不结婚的话可能还活着、可能更精彩。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男朋友,没有任何想要进入亲密关系的欲望。后来我跟我先生恋爱结婚,在磨合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,是不是做太多了?会有意识地强调家庭事务的公平,甚至会拉着我先生一起拿笔记录下来,我们两个人这周各自做了多少家务、花了多少时间,避免再像妈妈那样承担家务的全部重担。
现在我仍然觉得,我和妈妈关系是连在一起的。比起精神遗产,我更觉得是一种共生的关系,即使她去世了,我仍然随时可以在心里和她说话,当我有危险的时候还是很确信,她会冲过来保护我。我还很期待有一天,我到了她的年纪,或者我做了妈妈,我看着我的孩子,会感受到她当时看我的感觉,好像她在我的生命里再次出现一样。
(图 /《瀑布》)
妈妈总对我说:女人要自己赚钱
@LEONA,47 岁,母亲去世 14 年
我的妈妈是上世纪 50 年代生人,没有接受什么教育,但外公外婆很疼她,所以性格非常开朗泼辣,爱说爱笑的;嫁给我爸之后,我爷爷奶奶有些重男轻女,她生的是三个女儿,可想而知她变得有些隐忍,我弟弟出生以后她的家庭处境才好起来。
我爸爸、姑姑他们都是医生,仍然很认可我妈这个大嫂,亲戚间也很尊敬她,人缘特别好。我们家开了一个小药店,平时都是她去县城里面采购、回来销售,这种社交的工作都是她来做。她很会缝纫,做包袋、手套、衣服,以前没有网络她都是自己照着画报上画、研究,出去吃了什么美食还回来想办法复刻,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人。
她以前总跟我说," 女人要自己赚钱,不要手心向上跟人要钱 ",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够自由的选择权利,可能就是因为她自己赚钱才赢得了尊重吧。所以我后来事业发展还算顺利,一直是不断进取的状态。
(图 /《血观音》)
我原本是学医的,毕业时国家取消了包分配的政策,找好工作需要有关系,我没有更好的关系,就去了上海的一家外企,做纺织外贸,从零学起。因为她教育我的是,不要害怕,遇到困难就赶快寻找解决方案。前十年我是普通销售,跑市场;后十年我自己创业,曾经的老板会帮我介绍客户,我总觉得这些都是我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反正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,我就会想,妈妈如果在,她会让我怎么做呢?
其实我先生也创业,在我创业初期、发展受阻的时候,我跟我先生抱怨,他说让我回来帮他管理公司,我拒绝了,因为我还是想要有自己的事业,不能依附别人。
我还继承了她接济亲友的善良,但又 " 升华 " 了。在我小时候,我家经济相对邻里比较宽裕,农村很多家庭交不起孩子学费,我妈妈会拿自己的零花钱给他们。我也跟她一样,会把老家的亲友介绍到苏州客户的公司工作,也帮助过一些亲友转换产业赛道,也有亲戚朋友到我的公司里做事 …… 但后来发生了一些 " 农夫与蛇 " 的故事,我决定保持边界与距离。我没有必要背负其他人的命运,这是我在她精神上的一个 " 升华 " 吧(笑)。
Leona 用妈妈留下的一套缝纫工具给女儿做的小包。(图 / 由受访者提供)
像她一样做个支持型母亲,
但不要成为她
@小品,35 岁,孩子 6 岁,母亲去世半年
我是独生子女,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标准的 " 妈宝女 "。从我出生开始,我妈的生活只围着我转。我不需要做任何家务,我做的每一件事她几乎都是无条件支持、托举;我怀孕期间,因为有过先兆流产的症状,她每天送我上班、接我下班;她照顾我生孩子、帮我带小孩,直到去世前两个月,她还在帮我女儿洗衣服,她不舍得让我做这些事;后来我在收拾遗物的时候,还翻到她以前记的笔记,连我每个月哪一天来月经都记录着,07 年、08 年、09 年,那时我都已经上大学了。
她的爱导致我曾经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依赖她,好像离开她我可能生存不了一样。毕业后我也没有想过去大城市,真的没有想过,从小他们给我的教育方式就是安排好路、我只要走就好了。从小我们家的生活状态也很稳定,甚至后来我找对象,他家人也是稳定的工作和状态。在亲戚的眼里我是个很乖巧懂事也很胆小的人,用方言说就是很 " 弄 "(软弱)。
(图 /《过春天》)
他们都很惊讶我居然能一个人带着我母亲去上海看病,还坚持了三年。2021 年她癌症复发,当时我父亲还在上班,只能我和我爱人带她去上海求医。四次手术、两次化疗,那真的是我拼了命地为她续命的三年。她生病以后变得封闭、敏感、弱小,不是 " 好伺候 " 的病人,光是让她好好吃饭(医生一直叮嘱她需要营养)我就发过无数次脾气。她会眼巴巴地看着我,问我该怎么办。其实我内心也无数次想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,但我还是要替她做决定。
最难的一次,她的身体情况已经不能再承受化疗了,她自己也很抗拒,但是医生很明确地告诉我,必须化疗 4 至 6 个疗程,不然病情会发展很快。是否继续化疗?怎么选好像都是错的。最后我还是理智地决定和她协商先尝试化疗,事实证明她的确不能承受了,我们便立刻停止了。
那段时间,我一下就变得独立又坚韧,我想如果不是父亲把我推出去经历这三年,我永远也长不大。
不过,我妈也像我的一面镜子,我对照她,来反思我要怎么做母亲和妻子。我不想像她这么强势,但有时还是会像她一样,比如我女儿嘴里含着饭玩的时候,我会脱口而出:" 你今天必须把这口饭给我吞下去!" 其实我心里清楚,不吃也没什么 ……
我也会像我妈一样,无条件地支持和托举我女儿,但我希望她比我小时候独立一点。小时候我妈妈很喜欢给我买衣服,到了初高中我买衣服有了自己的想法,她会让我试,试过之后却直接否定,还是买了她喜欢的衣服;现在我会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班,我只带她体验,她说想学我才报。
我妈妈这一辈子基本上就是为了我而活着,但她活得太没有自我了;我也会托举孩子,在她没有成年的时候,但我希望我不要失去我自己。
我会好好长大,妈妈你看着吗
@贝贝,17 岁,母亲去世 2 年
我妈妈在她 39 岁时生下我,我哥哥比我大 11 岁,所以她很疼爱我。我们关系非常亲,小学我还经常顶嘴,自从初中我住校以后,我们每周就见一次,回家基本上她就以疼爱为主。她会经常问我,在学校过得怎么样,我也会跟她分享学校的琐事、女生间的小秘密,还有我写的周记(她还给我写过回信,后来我才发现,她一封信会反反复复写三遍)。我初中的班主任有一次家访,说我跟我妈妈相处得就像亲姐妹一样。
她总是鼓励我,有时候我想家了,装病请假回家,她即使知道我是装病的,也会来接我。她支持我去参加各种比赛,书法、演讲,都鼓励我去争取一下。因为她的鼓励,我算是一个比较自信、开朗的人。
(图 /《血观音》)
我跟我哥性格都很像她,比较敢闯敢想,我爸就比较老实本分。我记得有一年,我们家老房子(泥土房)被雨水冲塌了,按理我们可以重建,但老家镇上搞古镇,不让我们建,我妈就想了很多办法,哪怕需要跟人吵架她也会去 fight,最后成功建了房子,还在那开了一个小超市。
还有一次我爸爸在工作的时候被人打伤了,我妈妈没有退缩,直接去找那个人解决问题,同时不忘照顾我爸爸。
她发生车祸离开时距离我中考只有 90 多天,按照以往的排名,我年级 60 多名,正常发挥是能上我们市一中的,她也希望我能考上一中。因为一直以来我成绩比较好,她会帮我找好的老师补习,一旦我不接受这个老师她不会强迫我上;会打电话给我每门课的老师交流我的学习情况。她出事以后,我的老师们都有关心我,我感觉这些都是我妈妈为我维系的关系。
后来我只考上了二中,虽然有点遗憾,但我想如果她在的话,也不会否定我现在的成绩,还是会说那句," 考得不好没关系,不要难受,要坚强 "。
她离开以后,我有时候会感觉 …… 背后没有依靠了。有时候在学校看到同学跟妈妈打电话,让妈妈给他们送东西,我就会想象如果她还在的话,我肯定也能这样。
以前每周放学回家,我妈都会带我去商业街买东西、逛街、吃饭,我什么要求她都会满足,很像一个圣诞老人。现在哥哥也会来接我吃饭,然后就回家,但我们不会深入交流。因为哥哥和爸爸也很忙,失去妈妈他们也很难过。
我想尽量独立一点,比如之前都是我妈妈帮我整理要回学校的衣服、水果什么的,现在我会自己做,有什么情绪自己消化,有什么烦心事也会跟朋友说一说。她以前经常问我长大要干什么,我以前想做老师,现在又有了新规划,我想去学政法类的专业,在平安健康的情况下,尽量让自己不后悔。像她说的," 不要难受,要坚强 "。
(图 /《血观音》)
正如几位受访者都提到的那样,妈妈离去了,子女才好像第二次从子宫里出来,变得 " 独立 "" 坚强 ",有的甚至发生了重大的转向。学者李昀鋆在《与哀伤共处》的书中,就曾采访过一位郑小姐,她经历了丧母后,逐渐从一个 " 没有人生方向 "" 也许会找一个合适的人在他的庇护下继续过幸福的生活 " 的 " 傻白甜 "(自称),成为了一个女权主义者。
他们牢牢抓住母亲留下的精神遗产,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候想起—— " 如果妈妈在,她会希望我怎么做?"" ‘为了他 / 她,我也要 …… ’,是年轻子女在叙说自己决策过程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表述 ",学者李昀鋆回顾道。
以这样的方式,母亲一直为子女提供着生命原动力。同时,许多女儿,比如我们的几位受访者,也会通过对母亲批判性的反思(心疼母亲),来修正自己作为女性或者母亲,是否可以 " 不要像母亲那样 ",而是更好地这样 …… 这让母亲的珍贵遗产,再次增加。
校对:车轮饼;运营:小野;排版:饼饼
新闻结尾 独家揭秘美少女解谜新宠迷失寻找(Lost Find)专题璀璨登场,探索梦幻迷宫的钥匙已备好!的相关文章